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赤水环保地面材料批发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赤水环保地面材料批发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战争中为什么要留预备队?不留的话会怎么样?
留预备队是从古至今军队在战争中坚持的重要的军事原则。如朝鲜战争中63军在事关我军存亡的紧要关头,奉命在铁原地区阻击13天以上,迟滞以美军为首的武装到牙齿的联军的疯狂围攻,掩护志愿军部队及物资撤退。
63军部队紧急行军到达铁原地区后,在对地形、敌情等的分析后,迅速进行了部署,将所属189师、187师配置在第一线,以188师为军预备队。189师面对强军,抱着必死信念,也要完成任务,该师把部队以班、排、连为单位,分散布置(防敌空袭),逐层阻击,为部队多争取时间。187师也一样,亦作多层配置。部队不怕牺牲,顽强抗击,阻止了敌军进攻。在189、187师部队重大伤亡的情况下,188师预备队投入战斗。终于抗住了敌军进攻,胜利完成了10多天的阻击、掩护我军人员及物资撤岀的艰巨任务。
战后,彭德怀司令员面对作岀重大牺牲的63军部队说道:你们不怕牺牲,顽强战斗,胜利地完成了任务,打岀了军威,打岀了国威!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!
1952年10月14日,匪夷所思的上甘岭战役打响,负责坚守阵地的是第15军,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15军是预备军队。如果不是15军顽强地顶住,后果不堪设想!
所以说战争之中,保留有预备队,有的直接关系战争成败。
有以下几个原因:
1950年9月15日,联合国军成功实施仁川登陆。此后,朝鲜战场形式逆转,联合国军一路猛攻。于10月初,逼近并跨过三八线,入侵朝鲜,接下来中国决定派志愿军入朝作战!
1950年10月,四野军团首批入朝作战,分别是38、39、40、42和50军,全部为步兵军。入朝时,50军有36687人,其他军人数均在4万以上,42军更是达到了52914人!除四野外,还有老华北军区66军。
1950年11月,三野军团第二批入朝作战,分别是20、26和27军,共计约有15万人。
在以上两批入朝军队中,还有专门的炮兵部队、后勤和工兵部队,总计有38万余人。
但是,1950年的冬天是朝鲜历史上“最冷的”冬天,由于寒冷的天气,加之入朝的志愿军没有充足的棉衣御寒,导致了大量不必要的减员出现。
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《朝鲜停战协定》签订,志愿军的阵亡人数达到了19万(也有14万,17万的说法)之巨,在这其中大部分的减员都发生在1950年至1951年2月的前4次战役期间(就是上面所说的冬天)。
由于人员伤亡、减员数量巨大,而朝鲜战争仍在进行之中,国家层面不得不安排15军所属的三兵团(还有其他兵团)也入朝作战,以补充兵员,以及应对接下来的战事。
打仗是门手艺,没有金刚钻根本拦不了瓷器活!
如果军队部署全部得当,统帅能够做到万无一失,对敌情能够掌握的特别精准,那留不留预备队也不是问题,但是,没有人是真正的带兵如神,谁都有失算的时候,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,因此,留预备队其实就是给自己上道保险,留一个后手,在身陷险境的时候,还能够出奇制胜。
不留预备队的话,那必然是诸葛孔明一样的人物,因为对敌人太了解,可以已虚就实,令对方不敢就范,空城计其实就是诸葛亮没有留后手的表现,实际上对手如果不是被诸葛亮唬住了,可能诸葛亮早就成刀下鬼了。
其实早在战国时期,中国就出现了留有预备队的战术思想,比如孙膑就提出过“斗一,守二”的思想,主张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为前锋,以三分之二的兵力为后队,也就是出奇制胜。在成吉思汗的扩张战争中,也经常***取中间对敌,利用骑兵两翼包抄,实际上也是预备思想的演变。
当然,古代因为通讯技术和战术手法对战局影响很大,反而是武器上悬殊不大,然而在近现代的战争中,武器装备极为悬殊,和古代的战场形态又不一样,但是在战争中留预备队的情况却有很多。
以《亮剑》来说,围攻李家坡的时候,陈赓就让李云龙的部队当预备队,这把老李气的是吹胡子瞪眼,质问赵刚,你咋不敢跟旅长打一架,凭什么别人吃肉,我们喝汤。独立团不是发面团,是主力团,主力团不担任主攻,那还叫主力团吗?
李家坡战斗实际上就是因为地形的限制,在敌人占据了有利地形后,即使八路军有上万人,也很难全部展开,只能一个连队一个连队的上,最后成了送人头。
最后主力团实在是打不下来,才让独立团上的,实际上独立团刚刚遭遇山本特工队的偷袭,损失很大,而且士气很压抑,总部不让独立团上可能也是想保存一下独立团的实力,如果前面的主攻团完成作战任务,那就不用他们上了。
像李云龙的这种属于不得不留预备队,你想不留也不行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赤水环保地面材料批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赤水环保地面材料批发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